新闻中心 News 分类>>
80年代150块的单车三个月工资才能买一辆
80年代150块的单车三个月工资才能买一辆《庄子·知北游》有言:“人生天地之间,若白驹过隙,忽然而已。”随着年龄的增长,很多人都有一种时间过得越来越快的感觉。在科技更新迭代迅速,新事物层出不穷的今天,回望过去更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沧海桑田之感,其中有些风靡一时的东西早已经更新换代,甚至已经被淘汰,比如曾经风靡大街小巷的自行车就在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PP电子官网。
“自行车”一词最早引入我国是在1866年,清朝第一个出洋考察团中有一人在游记中使用了“自行车”一词,之后人们在称呼时便延续了这个说法。在西方,早在1791年法国人西夫拉克就制成了木制自行车。这辆只是将马车去掉了两个轮子的自行车十分简单,但只能依靠双脚蹬地前行,十分费力,改变方向时甚至需要直接搬动车子,十分不方便。
1816年,德国人德莱斯在前轮上加了控制方向的车把手,使前行时改变方向成为可能。虽然仍旧需要蹬踩地面前行,但已经可以在速度上赢过一辆马车了。他将它称之为“可爱的小马自行车崽”。1840年,一个英国铁匠弄到了一辆这样的“自行车崽”,他装上了曲柄,还加入了脚蹬,这样在踩上脚蹬之后车子就可以自行运动起来。由于速度过快,他在第一次骑这辆车时甚至被以“野蛮骑车”罪名罚款了。不过这辆车子最后却进入了1867年的巴黎博览会,让世开眼界。
1874年,英国诞生了真正具有现代形式的自行车,19世纪初第一批实用型自行车被生产出来并逐步受到世界欢迎。我国第一辆自行车是清同治七年(公元1868年)从欧洲运到上海,当时只是一种娱乐性的代步工具,直到光绪年间真正的自行车才在上海出现。光绪二十三年(公元1897年),第一家车行——同昌车行在南京东路成立,到了1915年上海已经有20多家自行车行,随着需求量的增加逐渐形成了自行车销售网络。
由于自行车是舶来品,老一辈的人习惯性地在其名字前加入了“洋”字,称其为“洋车”。在小轿车尚是奢侈品的时候,自行车是最便利的出行方式之一。而且从建国初到上世纪八十年代,一辆自行车的价格一直保持在150元左右,相当于城市职工近三个月的工资,折合到现在约需要两万元。而且当年自行车也是凭票供应,昂贵又限量供应,使自行车的意义不再限于交通工具,而是成为身份的象征。
上世纪70年代末期,结婚时的“三大件”之一就是“飞鸽”牌自行车,足以说明它是那个时代的标志之一。“飞鸽牌”、“二八大杠”都是那个年代的人很熟悉的词语。当时,自行车更要擦得响亮才更有面子,经过人群时有人甚至会故意按响车铃以吸引周围目光,有些家庭甚至会把一辆好的自行车作为传家宝传下去。然而,伴随着改革开放,中国人迅速富了起来,自行车身上的特殊意义也被不断洗掉。
上世纪80年代时,“三大件”已经成为了冰箱、彩电和洗衣机,90年代时更是更新换代成“空调、电脑、录像机”。进入21世纪连“三大件”这种说法都很少听到了,自行车也从身份象征变成了纯粹的交通工具。在小轿车逐渐普及后,更加舒适和快捷的轿车替代了自行车大部分功能,就算是不会开车的人也可以使用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网络或者打车,老式自行车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。
不过自行车也在不断发展,特别是进行“专门化”设计,有了很多在特定领域才能够发挥特点的品质,如山地自行车成为很多爬山人士或越野人士的最爱;健身单车常见于健身房,是人人都会使用的健身器材;速享单车成为极限运动爱好者们的心头好;“死飞”单车则成为一种炫技的好工具;很多景区更是有多人单车,供情侣、家庭一起享受缓慢而温馨的时光。目前自行车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,在大力提倡环保的今天更是找到了自己新的发展方向。据资料显示,如今我国自行车社会保有量位居世界第一,自行车的“升级版”电动自行车保有量也位居世界第一。大街小巷的共享单车,以及大学校园里飞驰的自行车们仍然彰显着活力。
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,世界在不断发展,新事物不断替代旧事物也属于必然。自行车虽然已经不复盛况,却也没有彻底消失,这也告诉我们旧事物需要推陈出新,才能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地。人若想适应社会不断的发展,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思想,才能立足于社会之中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